决战仲裁者装备怎么获得最快的

游戏职业 admin 2024-05-30 07:30 450 0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在全国打响,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作为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的粟裕率领我国人民解放军60万正规部队与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带领的国民党军八十万士兵进行对抗。

最终我国人民解放军以13.4万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军队5.5万人获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最大的功臣除了指挥员粟裕,还要多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另外淮海战役胜利的背后还有一位功臣,他的贡献不比粟裕少,他便是我军最牛的后勤总司令—刘瑞龙。

刘瑞龙出生于1910年10月,是江苏南通人,也是江苏早期活跃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其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1929年1月,刘瑞龙创建红14军,并带领红14军加入早期战争,包括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刘瑞龙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此,他开始带着巨大的后勤队伍为我国人民解放军解决了后顾之忧。

决战仲裁者装备怎么获得最快的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是,在双方开战时,粮草乃是军队作战的关键,一旦失去了粮草,再强的队伍也会面临失败。

在淮海战役开始前的五十多天,刘瑞龙带领后勤部队进行后勤准备工作,据统计,当时的后勤人员是正规部队作战人员的九倍,也就是540万人。

作为后勤总司令,刘瑞龙率先对局势做出了分析,首要的便是动员大会,调遣人员前往各个作战区后方,从省到镇,刘瑞龙均分配了不同后勤人员前往,这些分散的后勤人员的任务,就是在淮海战役的中心—徐州周边的村落集中粮食,最后统一送往前线。

展开全文

淮海战役主要是以徐州为中心,这些周边省市分别为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徐州就像人体的心脏,而周边城市则是毛刺血管,由周边向中心运往物资以确保解放军能够有充足的后勤补给,为战争的胜利了却后顾之忧。

而在这支五百四十万的后勤部队里有一支核心力量,刘瑞龙称之为“老民工队伍”,这是一支百万民工,来自不同省份,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将物资运往前线。

除了这百万民工以外,后勤部队还有老弱病残的加入,他们在后方成立了军需处,这是运送物资的第一个关卡,每日妇女们早早起来,将米做成干粮,将线缝制成军鞋军帽,并将这些用小推车的方式送到军需处,通过军需处集中打包,并送到兵站点,再由兵站点的民工送往前线。

刘瑞龙曾表示,这些妇女将解放军所需要的干粮、衣物等物资以及自己的孩子放在推车里,一路上除了妇女们推车的身影,还有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场景既壮观又感人。

另外这支后勤部队里还有后勤兵团,他们的任务是负责修路、修桥以及架电话线,大多数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会毁坏桥或者是电话线,这就需要他们紧急修好这些基础设施,解决解放军“过不去、打不通”的难题。

1948年10月,刘瑞龙前往华东地区参加华野前委会议,正式开始后勤保障工作,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扩展到东至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

决战仲裁者装备怎么获得最快的

在淮海战场上,除了六十万的正规部队还有地方部队,加在一起有百万解放军,每天将消耗大量的粮食补给和弹药补给。

据统计,前线的解放军每日需要三百万斤粮食,也就是一千多吨粮食,每次运送都是巨大工程,而以当时的生产力来看,是很难达到的,因此需要周边各个省市的相互配合。

不仅如此,运送也是大工程,作战地点还算安全,运输粮食和物资没有那么多危险,但是前线的战士不一样,每天面临枪林弹雨,运送物资和粮食的人员要经过漫天飞的炮火才能将补给送到前线战士手中,九死一生,稍不留神,命和物资都没了,所以危险也时刻充斥在后勤部队的身边。

刘瑞龙表示,在淮海战役中,粮食的来源有多个方面,包括解放军将士们身上带的、在周围地区筹备的、战役中截获国民党军队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百万民工运送的粮食。

淮海战役打响后,人民群众自己省吃俭用,将大部分的粮食运送到军需处,军需处经过整理交给百万民工,由百万民工送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

他们推着小推车,不畏惧枪林弹雨和战争硝烟,将物资运到前线,如果说一个人推车显得极其单调,那么百万民兵推车便显得壮观且宏大,这也就是后人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的胜利的原因。

因为后勤民工和百姓的支持,使得补给极其充分,我国解放军没有了后顾之忧,便热血奋战,1948年11月6日到11月11日,仅5天时间,我国解放军将士就将碾庄包围,在碾庄准备与我国解放军兵刀相见的黄百韬团队也被包围,成为笼中之鸟。

21天后,我国解放军全歼黄百韬兵团,但是这只是战役中胜利的一部分,随后,国民党军队四处溃散逃跑,我国解放军将士奋起追击,这也就导致后勤运输路线也随之扩大,问题也随之而来。

解放军将士行军速度极快,而后勤运输靠着推车和骡马,速度明显跟不上,因而前方部队与后勤部队出现了巨大的缝隙,有少部分军队已经没有足够的粮食,三餐也变成了一餐。

刘瑞龙意识到如不赶紧解决问题,我国解放军将士就会因为粮食问题而无力攻打国民党军队,于是刘瑞龙紧急增加五个粮站,分别为枣庄、韩庄、台儿庄、郯城、新安镇,并调动周围地区集中粮食,由百万民兵、周边百姓以及担架中的医疗兵将粮食送往前线。

不仅如此,国民党在撤走之前将公路和铁路毁坏,刘瑞龙立马派遣后勤兵团前往抢救,并命令开辟水路,与此同时,洪泽湖、南阳湖以及徽山湖的渔民自发开着船只进行支援。

随着战役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百万民工,百万民工由最初的一百万增加到一百四十万,后勤部队也增加了六十万老百姓,人数越多后勤工作做的更加顺利。

为了让解放军将士吃得好,刘瑞龙亲自去找当地贸易部门并紧急成立油盐站,就在刘瑞龙紧锣密鼓的准备后勤工作时,前线将士不负众望,在11月23日,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12月4日,解放军将士包围青龙集和陈官庄,12月15日,国民党黄维部队被歼灭,前线的好消息传来后,刘瑞龙紧急进行整改,毕竟第二阶段一打响,战役规模也将扩大,于是刘瑞龙又动员二十万民兵,并增加粮站、兵站和战地医院。

不仅如此,刘瑞龙安排后勤人员对国民党破坏的公路、铁路进行维修,随着战役的持续进行,后勤工作人员早已经跟不上部队的速度,即使物资足够,也没有多余的人手运送物资。

刘瑞龙陷入了难题,如何增加后勤部队的人手呢?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国民党战俘,刘瑞龙意识到他们可以充当后勤部队。

刘瑞龙马上对战俘进行教育,为了避免战俘被当成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刘瑞龙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前线,同时紧急通知后方部队,以最快的速度送来军帽和军鞋。

好不容易解决掉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国民党军队在逃跑时炸毁了六百多座桥梁,刘瑞龙不顾身体能否吃得消,亲自调兵力对这些桥进行维修。

12月1日,徐州解放,缴获了5.5万发子弹、520余万子弹、10多万斤炸药,这些对于后勤部队来说简直雪中送炭,除此以外,刘瑞龙带领后勤部队巧用徐州的铁路运输,为前线解决了补给难题。

12月16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打响,1949年1月6日,我国解放军将士对战杜聿明部队取得胜利,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据统计,在淮海战役期间,后勤部队共计五百四十万人,担架共计20.6万副,人力车共计88万辆,短途扁担共计35.5万根,船共计13600余艘,汽车共计257辆,送往前线的弹药子弹共计1460万斤,粮食共计9亿斤,转移伤员人数共计9万人。

正是这巨大规模的后勤部队才有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而后勤部队之所以能够保证前线的各种物资,完全是因为有“粮草大将军”刘瑞龙的指导。

评论区